- 论文编号:81 论文状态:
- 客户评分: 论文价格: 免费
- 类型: 更多精彩微信扫描右边二维码进行关注!
专业、课程、教师、基地、教材作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五大关键要素,构成了职业教育新基建的运行框架。在“五金”新基建系统推进过程中,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才能促进五大要素的有效协同,发挥整体效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布局对接产业的金专业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并深度重塑传统产业形态。其发展高度依赖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的人才供给链。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前瞻布局金专业,精准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领域,建立快速响应产业迭代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无缝对接。
一是基于区域产业链图谱布局专业群体系。通过产业发展阶段性评估、技术周期分析和人才需求结构研判,科学确定专业建设方向。在此基础上,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对现有专业分类施策,对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适时设置新专业;对涉及传统行业的专业进行改造升级,淘汰不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形成“有进有退”的专业建设生态。同时,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避免区域内专业同质化,提高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契合度。
二是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建立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组群模式。打破专业壁垒,整合相近和相关专业资源,促进专业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贯通。专业群内明确核心专业带动作用,强化支撑专业和拓展专业的协同功能,形成专业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集群效应。针对专业群建设,系统开展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深入剖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库,开发跨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三是建立产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机制。组建由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链骨干企业、中小微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开展岗位能力分析和技术趋势预测。根据产业和岗位需求实施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建立专业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定期对标机制,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进入教学内容。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形成专业建设质量评价和反馈改进闭环,确保金专业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的紧密衔接。
二、建立面向工作的金课程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具备持续学习能力、跨领域整合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超越传统知识传授,深度融入真实工作场景、前沿技术标准和创新实践要求。
一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重构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企业调研、岗位分析提炼关键工作流程,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内容,设计行动导向的课程内容。根据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由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构成的递进式课程结构。专业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和通用能力,职业技术课程侧重培养岗位核心技能,综合实践课程强化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课程结构可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壁垒,将课程内容模块化、项目化,使学生在完成真实工作任务中习得职业技能和工作规范。
二是创新校企协同的课程开发机制。建立课程设计“双主体”、内容选取“双把关”、质量评价“双参与”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模式。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明确企业在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教学设计、课程实施和评价考核等环节的责任和权利。
三是推行工作情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在课程实施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情境的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环境,利用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和虚拟仿真系统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
三、开发理实一体的金教材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教材要改变传统静态、固化的形态,向动态更新、模块组合、虚实融合、智能适配的方向发展,能够即时承载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支持个性化、情境化、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一是实施“名师+名匠”工程,遴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技术技能精湛的企业师傅担任教材的主编、副主编,确保教材质量。建立教材建设专项经费保障机制,支持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调研,收集典型工作案例和技术资料。搭建教材资源共享平台,整合行业标准、生产规范和典型案例,为教材开发提供优质素材。
二是形成“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拓展创新”的教材内容整合机制。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及时融入教材内容,保持教材的前沿性和适应性。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岗位能力要求,科学确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比例,确保二者的紧密衔接和有效融合。注重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融入职业文化和工匠精神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素养。此外,建立教材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1+X证书标准的对接机制,使教材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同步更新。
三是适应数字化时代学习方式,开发集图文、视频、动画、虚拟仿真等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新型教材。推行模块化、活页式教材,增强教材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便于根据产业发展和技术更新及时调整教材内容。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内容涵盖贴近实际工作的操作流程、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便于学生在实践中参照使用。探索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自适应教材,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四、培育专兼结合的金教师
职业院校教师是新质劳动者的塑造者,其自身的“双师型”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效。因此,打造金教师队伍,关键在于构建教师知识技能持续更新、产教经验深度交融的成长生态,使之成为连接产业前沿与教育实践的活力枢纽,为新质生产力输送合格建设者。
一是构建教师分类发展制度体系。根据职业院校教学特点和专业要求,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将教师划分为教学型、“双师型”、技能大师型、创新型等类型,制定差异化标准和培养路径。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改革,向一线教师和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倾斜,将参与企业实践、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等纳入绩效考核。建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遴选培养制度,设置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高水平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实施柔性引才机制,将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纳入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二是建立教师企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施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教师发展需求,设计差异化的企业实践内容和考核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为教师提供系统化的企业实践平台。实施“双导师制”,由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学名师共同指导青年教师成长,促进教学经验与行业实践的融合。同时,建立教师技术服务团队,承接企业技术攻关和社会培训项目,促进教师实践能力提升与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的良性循环。
三是营造促进教师持续成长的发展环境。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搭建校本培训、专业研修、行业研讨等多层次学习平台,促进教师间的经验分享和教学创新。组织教师参加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的技术前沿敏感度和应用能力。支持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实现教研相长。
五、打造产学两用的金基地
面向新质生产力的金基地建设,要超越单一的技能训练场所定位,升级为集教学实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智能化开放共享平台,成为连接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枢纽。
一是职业院校应明确基地多元化功能定位与建设布局。突破传统实训基地单一功能定位,构建集实践教学、技术研发、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根据产业布局和技术发展需求,科学规划基地建设类型和布局,形成专业群基地、校企合作基地、虚拟仿真基地等多层次基地体系。专业群基地服务于专业群内多专业共享性实训教学,校企合作基地承担生产性实训和技术服务,虚拟仿真基地突破传统实训中的时空限制并提升实训的安全性。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求,系统设计基地内实训设备配置和工位布局,优化实训环境,形成集教学、生产、研发功能一体化的复合型平台,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二是创新校企深度融合的基地建设模式。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多种校企合作方式,将企业生产线、研发平台和服务项目引入校内,或将学校教学功能延伸至企业一线。采取股份制、协议制等合作形式,明确校企双方权责,建立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实现“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合作局面。吸引企业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基地建设与运营,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提高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托行业产教融合联盟,整合区域内优质资源,构建跨院校、跨企业的实训基地联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三是构建高效运行的基地管理机制。成立校企联合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基地建设规划、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形成多元参与的治理结构。建立基地资源集约管理机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设备、耗材、场地等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完善实训教学组织与管理,建立标准化教学流程和规范化操作规程,确保实训教学质量。同时,开放基地资源,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成果展示、技术服务等活动,扩大基地社会影响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节选自《当代职业教育》2025年第4期)